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在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经济与中国2021: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来自中央部委、高等院校、智库、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等单位的200余位嘉宾现场参会,国内外部分嘉宾线上参会。
今年以来,各国为应对疫情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有效应对疫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措施。总体看,我国宏观政策的力度是合适的,较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增长,有效填补了疫情冲击下的全球防疫物资等必需品和其他工业品的供给缺口,为国内外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应对疫情和支持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债务规模和杠杆率都必然出现阶段性上升,之后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将为更好地长期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条件。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末,中资大型银行境内个人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59万亿元,境内单位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46万亿元,两者高峰时期分别为今年3月的2.58万亿元和今年5月的1.87万亿元,相较均出现较大降幅。
自1994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向着越来越市场化的方向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近几年来,这一汇率制度经受住了多轮冲击的考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汇率弹性,注重预期引导,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按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人民银行于2020年6月1日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增强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月末流动性平稳,30日开展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MLF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2.95%;逆回购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2.2%。
传统观点认为,广义货币M2的变动是基础货币变动通过货币乘数放大而引起的。由于基础货币主要由现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构成,是中央银行负债的主体和货币政策实施结果的反映,数值上接近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因此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动容易被视同为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但事实上,广义货币M2增长与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基础货币之间并无固定关联。
近年来,在政策引领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大型银行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并作为重要业务加以推动。普惠金融覆盖面不断扩大,惠及大量中小微企业和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生活。
中国人民银行11月26日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这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势定好了基调,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的信号愈加明显。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特别是近几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历与实践显示,低通胀对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和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也动摇了通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通胀既是央行观察经济金融状况的终极变量,也常是一个中间变量。传统的通胀度量会面临几个方面的不足和挑战:较少包含资产价格会带来失真,特别是长周期比较的失真;以什么收入作为计算通胀的支出篮子;劳动付出的度量如何影响通胀的感知;基准、可比性(comparability)和参照系。当前不少国家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不能有效达到通胀目标的问题。需要明确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对目标进行测度。测度对于经济社会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可能需要更广义的通胀概念;如何对通胀进行测度,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26日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已推出涉及9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前10个月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成效显著,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二十国集团应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开放包容、互利合作、与时俱进,在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更大引领作用。